校内单位及师生悼念

感恩杨叔子校长

巨星陨落,喻园肃穆!惊闻德高望重的杨叔子校长病逝的噩耗,不觉悲从中来,他的慈祥的面容出现在眼前!

杨叔子出身名门,天资聪慧,记忆超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1月接替黄树槐教授出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他对学校建设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我们新闻学对新闻教育的支持,以及对我本人,对我家人的关怀、教育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一)

杨叔子在校长任上时,我只是新闻系的一位普通教师,后来任系副主任,仍然没有资格为工作上的事与校长直接打交道。据记载,我与杨校长的正式接触是1993年12月3日。那是我向文学院长刘献君老师汇报发展文科的个人想法的事情被杨校长知道后,他通过校办打电话约我谈话。记得,那次谈话主要围绕着理工科大学学办文科,为什么建议成立文学院这两个问题。

1993年12月3日,我到校长办公室,拜见杨校长,并讲了以下两点意见和建议:

第一点,我为什么多次呼吁中兴和发展文科?

(1)为华工成为第一流大学的需要,应该发展文科。因为,一流大学必须时综合性大学,而综合性大学,必须有文科,并且是一流文科。简言之,没有一流文科,华中理工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朱九思老校长1979年访问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后,谈及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几乎所有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并且这些著名大学开始并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单学科的,由单学科逐渐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性的,这是著名大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所以,华中工学院从1979年开始就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很快办起了理科、文科的系、所。我以为,老院长的这个决策是很有战略性的。

华工文科的发展,是有成绩单。但是,明显给人的感觉,是以九思的离开领导岗位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我们学校的文科发展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比如,新闻系办的《改革信息报》公开发行,走向全国;史沫特莱研讨会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等。1987年文科会议后,反倒停滞不前。90年代后,有点江河日下的趋势。时至今日,我校文科尚没有被国家教委承认。我们的科研课题报不上去,文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尤其是新闻、外语系;图书馆里,文科资料奇缺;文科教学滞后,科研档次低下,文科教师心情不舒畅。这样下去,华工迈不进综合大学的门槛,怎么成为一流大学?

(2)华工文科发展在全国理工科大学中起步早,而近几年来停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学校领导的问题,其主要有两个“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对办综合大学认识不够,对办文科的重要性,尤其认识不够。有的领导,口头上说文科重要,实际上不当回事,或只当摆设,或让其自生自灭。每年学校工作计划,很少谈文科,或者根本没有文科的内容。新闻系的《改革信息报》因为白报纸没有计划,要求学校每年补助一点点钱去购买计划外的,学校不给,硬生生地把一张办得风生水起的报纸给停了,真可惜!情况了解不够。学校领导、学校各部处负责人几乎全部都是工科出身的,他们太不了解文科的特点或规律。如长期以来,对文科是否有科研,文科的科研是什么,都争论不休。对个人写的文章、出版的著作算不算科研成果都表示有疑问;所有工作布置和检查,全部要文科教师向工科看齐,完全不顾及文科特点,有些表格弄得文科教师哭笑不得。

因此,我个人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尽快中兴文科,大力发展文科。为此目的,必须成立一个文学院,并且任命懂文科、爱文科的领导管理这个学院。

第二点,我对文学院的期许。

(1)我个人认为,文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在这个工科强大的校园制造一种人文氛围,即宽松的政治环境,掌握好政策,划清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按照文科自身的规律发展文科,为把华工建设成为一流大学发挥一个方面军的作用。文学院的建立后,必须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文科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广大文科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文科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1]所谓有利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科水平提高与学科专业的发展。专业数量与质量都要顾及到。我校文科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系一个专业,每年招收一个小班的学生,这种情况,专业教师难以形成梯队,难以开展教研活动,更难以进行科研活动。如果像目前人文学部这样,把每个系作为一个专业来办,提出所谓“系办专业”的方针是不利于学科发展的,只能是限制学科发展。当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需要主要指社会需要,可能主要指两个方面的条件:学校经济承受能力、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不能超越经济承受力,也不能超越师资承受能力。如论如何,要发展,发展硬道理,不发展就会死亡。

[2]所谓有利于调动广大文科教师队积极性,主要是要使大家看到华工文科大有发展前途,在这里工作有奔头。调动积极性,做思想工作是必要的,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大家看到前途更有必要。然而,现在,文科教师在华工,处处感到是后娘养的,没有地位,不被重视。有的系、所办的要死不活,教师心灰意冷。

[3]所谓有利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主要是既按文科规律指导文科发展,又充分发挥华工园里强大的理工科氛围,实行学科交叉,促进文科发展。建议对华工原来提出的 “应用为主,交叉见长,特色取胜”发展文科的方针做些微调,改为“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交叉见长,特色取胜。”

(2)我希望,文学院应成为华中理工大学建设发展文科的领导决策机构,不仅仅是一个执行机构,更不能只是一个办事机构。它担负着重大的任务:[1]探求理工科大学办有特色文科的规律、制度、和相应政策,并督促各系执行之;[2]对外联络,对国外、校外的联络。首先争取社会的支持,争取国家教委的支持,并逐步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走向世界;[3]通盘考虑专业设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向学校和社会争取经费,适当增加教学和科研设备,大量添置图书资料,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总之,它应该是一个实体,学校管理文科的实体,有人权、财权、专业设置权、教师考核权等等。

现在看起来,我与杨校长的谈话,无论是内容还是语气,都是很不合身份,简直有点“冒犯”。真不知道当时是哪来的“毛胆”,面对校长说了以上的话。事后,我还有点后悔甚至后怕,悔不该那么不知轻重,不管不顾。好在德高望重的杨校长对我的“放胆言说”、“冒犯领导”好像一点都没有不高兴的表现,他一直听我讲,听后只说了一句:非常谢谢,我们会认真研究你的意见的,随后把我送到门口。后来,也没有因此有谁给我小鞋穿。这也是我后半辈子拼命为华工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时间仅仅过了一个月,文科老师呼吁了好久的文学院成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杨校长虚怀若谷,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1995年,我负责具体筹备“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杨校长几次亲自听取我关于大会筹备情况汇报两次,并作出相关指示——1995年3月1日,杨叔子校长出席“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座谈会”,听取华文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并发表讲话。表明学校支持的态度;1995年9月29日,南三楼二楼会议室,杨叔子校长主持召开国际会议预备会议,听取筹备情况的汇报,对会议的召开作出进一步的指示。

此外,2000年6月7—12日,杨叔子院士和周济校长为博士点申报的事,带领我们几个文科院系负责人有过北京一行。这几天的活动,使我亲自领略到这两位领导为了学校的事鞠躬尽瘁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虽然杨叔子作为校长,对新闻系和新闻学科的发展,直接过问的不算多,但是,他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为学校发展文科、发展新闻教育营造了一个好的氛围。杨校长家学渊源,虽然是机械工程专家,但有很深厚的人文功底,钟情古典诗词,出版有《杨叔子槛外诗文选》;他大力推动学校开办人文讲座、创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华工乃至全国高校界中,掀起了一股“人文风暴”。他应邀在国内约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近二十万人次的听众。在本校的人文讲座的讲坛上,更是不乏他身影与声音,学生们都说,听杨院士讲座是一种享受;还有人说,杨院士讲话,各种用典,信手拈来,连珠炮似的说话风格,表明他思维的敏捷!

(二)

杨校长对我们一家人的关怀,我们更是永志不忘。

杨叔子院士任校长时,我妻子万锦屏在校办任副主任,主要为杨校长做秘书工作。1997年6月,杨叔子校长任期满,转任校学术委员会会主任,后来,万锦屏也被调至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万锦屏前后在杨校长直接领导下工作11年,深得杨校长的关心和爱护,也从杨校长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品质。在《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的后记中,杨校长写道:同万锦屏同志相处,头尾11年。我的工作中,渗透了她默默无言的心血,我“衷心藏之,何日忘之”?!这句感谢的话,其实反映出杨校长提携后进、关怀他人、不忘同事等众多美德!

我儿子吴郢1994年华科本科毕业后到清华读硕士研究生,得到了杨校长亲切关怀;1997年吴郢到美国留学,杨校长又为他签署了推荐信。吴郢到美国后,杨校长常常过问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在《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中,还收录了一封2007年10月9日《给吴郢校友的信》,对吴郢提出“更上一层楼”的希望!

杨校长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品德高尚,绝对的谦谦君子,对此,在心底我引为学习的楷模。只是他的君子言行,与生俱来,我想学,也只是皮毛,因而只有敬佩的份。只说一件事:每年大年初一清早第一个打电话来拜年的,一般都是杨校长(杨院士),并且开口就说:感谢吴院长对发展学校新闻教育所做的贡献,感谢万主任多年对我工作的支持!真弄得我们不好意思,只能重复说一句话:谢谢德高望重的杨校长!祝您身体健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生病、行动说话困难后才终止。当然,近朱者赤,与杨校长相处时间一长,多少也被感化一点点,学到一点点。他赐予我的几部他的著作《杨叔子教育雏论选》(上下)、《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山下)、《杨叔子槛外诗文选》,我都比较认真都读过,从中获益不少。

杨院士很幽默,有时我们到他家里去看望他,每次,他和夫人都会到门口迎接。他夫人徐辉碧教授,先后任本校化学学院院长、生命学院院长。见面后,我们说,杨院士好,徐院长好!杨校长会接一句:我们家是院长管院士。于是四人都大笑了!

杨校长一生辛劳,驾鹤西去,愿他在天国好好休息。

                                      吴廷俊 万锦屏 2022.11.5

                                       


版权所有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 1037号      E-mail:mse@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