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健步如飘的老校长
那个原本健步如飞,后自诩健步如飘的老校长,终究是离我而去了。
今天一起床,就看到了湖北、上海等华中科技大学各类校友群里,悲伤弥漫: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4日晚在武汉不幸逝世,享年89岁。
接着原来工作过的媒体同事留言,拜托写个回忆杨院士的文章。想起昨晚,几位华科校友在武汉历山书院小聚,闲谈间还提到老校长的人文素质讲堂,几位师兄还在说好久没有见到老校长了。一觉醒来, 惊天噩耗传来,山河同悲!
其实,先生于我而言,是一种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我个人私底下跟老校长并无过多交集。无非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聆听过先生的人文素质讲座,后来做记者,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在观众席聆听先生的《踏平坎坷,成人成才》讲座。
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先生应邀到武汉一所高职高专给2000多名学生做报告,那时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当天,先生为80后正名:“从大地震中我看到,80后的表现是很有希望的,你们绝不是"垮掉的一代",相反,中国会因为你们更加繁荣富强。”言毕,年逾古稀的先生扶桌起身,向现场2000多名80后学生深深一鞠,引来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真正跟先生面对面交流,仅有一次。2017年年底,我在报社牵头策划一系列面向高校的“创业导师高校行”,一般这种活动,我们多会在武大或华科做开场,且开场一定会邀请学界和业界重量级嘉宾做报告。开场学界嘉宾请谁?列名单的时候,武大老校长刘道玉和华科老校长杨叔子成为首选。
我分别致电两位老先生,电话简单沟通,征得同意后我就贸然登门拜访了。去先生家的那天,是个初冬的午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按照约定的时间,重回母校,敲开西二区院士楼。老校长夫人徐老师,一脸慈祥地开门将我迎了进门。客厅的一角,正在伏案工作的老校长,腿上覆盖着薄毯,见我进门,连忙摘了眼镜,准备起身相迎,一时让我受宠若惊,不禁一个箭步上去,示意先生无需起身。
得知我是学校毕业生,先生显得格外开心,询问我目前工作情况,甚至家庭情况。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告诉先生,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华科毕业生。一开始先生很是诧异,当听说我和爱人都是华科新闻学院毕业,儿子是华科幼儿园毕业后,先生爽朗地笑了。
交流间隙,先生转身拿起一摞书稿,“原本大家建议我写本回忆录,自从中风后,我发现我记忆力在减退,有的记忆是片段式,所以,回忆录就写不成了,只能勉强叫钩沉。”原来,先生那时正在徐老师的协助下,做自传体《往事钩沉》一书的最后编校工作。
第一次贸然登门造访,我一直纠结带什么礼物合适。最后我选择了两样:一束鲜花,一个杂粮礼盒。杂粮礼盒,是华科学子李明攀创立的谦益农场的礼盒。先生本来说鲜花可以留下,但礼盒不能收。听说是华科毕业生返乡创业从事生态农业种植的五谷杂粮后,先生就破例收下了,“华科还有学生现在回乡种地的,不错不错,广袤乡村大有可为。”
告别的时候,我说,杨老师,您慢慢调养身体,学生们都盼望再次看到您健步如飞的样子。先生坚持起身相送,迈着小碎步,慢慢挪动脚步,将我送到客厅门口,边走边打趣道:“健步如飞是不可能了,现在只能健步如飘了。”
呜呼,那个健步如飘的先生,竟然在这样一个初冬,驾鹤西去了。再次翻开先生的《往事钩沉》,扉页上的话依然直击内心:首先要学会做人,同时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率与激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