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悼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别鸣唁电悼念杨叔子院士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杨叔子先生在世时,我曾多次前往他家中、办公室采访,有幸近距离感受先生的渊博学识、人格修养,确实如先生诵读的《诗经》名句:“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杨叔子先生乃高雅真君子,几面之缘永记心田。

 2013年3月10日8时30分,我依约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院士办公室,里面早已高朋满座,满头银发、清瘦干练的杨叔子先生连声道歉:九江一所大学负责同志来谈科研教学。我问院士:您这样高龄了,为什么还这样忙啊?他1600度近视眼镜后闪烁着睿智,他说:“我老伴的说法,我就是爱给自己安排做不完的事啊。”他认真地说:“人生在勤,贵在执着,贵在坚持。”

  “基因会遗传,文化要传承,经典需诵读,诗教应先行。”杨叔子先生曾经向记者反复强调这四句话。他认为,诗歌是人类最高的精神仰望,要通过中华诗词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脱口背诵了诗人惠特曼的一段话:“每一个民族的最高的凭证,是它自己产生的诗歌。”

 2013年3月24日,杨叔子先生应约前往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举行讲座活动,我全程陪同采访。早上7时50分,我随同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前往先生家中,杨叔子先生早已准备妥当,站在门口微笑着等候我们。当天讲座全场爆满,听众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时钟指向上午11时45分,散场播音自动响了两遍。讲座主持人有点担心:“杨老先生已经讲了2个多小时,毕竟他老人家80高龄了……”“我还要讲一讲!”杨叔子凑到麦克风前赶紧打断,杨先生自问自答:”什么是幸福?我还是一个准80后,我这个年龄能走路就很幸福,能自理更幸福,能工作十分幸福,能将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社会奉献里,我无比幸福!”白发苍苍、身材瘦小的杨叔子,双手撑着讲台,缓缓起身,蹒跚着来到台前,向不同方向的听众连续深深鞠躬。人们拥到台上,不愿散去。

 2013年9月5日,杨叔子先生80岁生日,我和20多位80后年轻人一起,自发前往华中科技大学院士楼看望老先生。一个布面靠枕,上面的图案是大学生一针一线绣的;一盒普通的月饼,是一位青年专程从广州带来的。

 看着这些朴素的小礼物,白发、清瘦的杨叔子笑了。“我不过生日啊!我觉得,我对社会回报还不够,简单一些、低调一些比较好。”弟子们早想着给先生办寿,他坚决推辞;大家买来的鲜花、蛋糕,被他藏到办公室的角落。80后围着80岁,很自然地聊起了“80后”的话题。“你们是真正的80后,我实际上是30后哦。”先生呵呵笑着,“我经历战乱饥饿的时代,你们经历的是不愁吃不愁穿、和平发展的时代;我经历封闭一元化的时代,你们经历的是多元开放的时代。看到你们这些80后,我感到的是:前既见古人,后更见来者,看大江之滔滔,其奔腾而东下!”

 2017年1月22日,记者有机会再次来到杨叔子先生家中,那时先生身体已经微恙,记忆力已大不如前,但是他仍然一眼认出本报记者,轻声念出记者的名字,令人感动不已。

 和杨叔子先生的几面之缘,很让我大受震撼。先生是位有人格魅力、有智慧有风骨的前辈高人,很有感染力。先生走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别鸣

版权所有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 1037号      E-mail:mse@hust.edu.cn